安顺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

附件2:

安顺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化学

“十四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

(2021年—2025年)

2020年12月

化学 专业“十四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

专业简介

化学(师范类)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化学教学及研究能力,具备必备的教育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具有健全人格、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能胜任中学化学教学及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教授4人,副教授11人),中级职称16人,博士4人,硕士20人。年龄在45岁以下的教师约占80%,是一支专业素质较高、师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3000 m2综合实验大楼,下设贵州省教育厅功能材料与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教育厅金刺梨研究与开发工程中心、分析化学实验室、无机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化工实验室、化工模拟仿真实验室、污水净化创新实训中心等,拥有气相色谱法-质谱法联用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谱仪、分子荧光光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

专业办学规模:化学专业现有四个班级2018级化学62人,2019级化学54人,2020级化学50人,2021级化学41人,总计化学专业学生人数207人。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适应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适应贵州及安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建立化学专业教学新体系。

在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下,化学专业建设基本思路是根据“立足地方,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原则,结合贵州省及安顺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专业和深化教学改革,以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教学科研平台为支撑,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继续巩固和保持教师教育优势基础上,将办学目标定位在面向21世纪,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与化学相关的教学、科研、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推进专业建设,形成化学专业特色,集中力量建设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学科专业。

二、基本原则

专业学科建设上,坚持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坚持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相结合的思路,利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机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上,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文化发展为导向,培养面向西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化学专业人才。

在办学思路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教育质量为基础,注重办学效益,坚持专业发展的前瞻性与持续性的统一,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

在教学组织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上,依据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自身的特点,既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又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外优质资源。

三、“十三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成效

在学校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指导、配合、帮助下,“十三五”期间化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1、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安顺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目标总要求,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调研地方中学教育机构对人才素质、技能等要求,结合学校出台的《安顺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2018版)》,制定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2018版培养对化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学时学分、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主要教学环节的毕业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作为专业标准认准贯彻执行。课程结构体系方面,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群、教育专业课程群、学科专业课程群(包括学科知识课程、学科能力训练课程、学科课程与教学三部分)、教育实践课程群、创新创业课程群和第二课堂活动群”分类分层立体化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

2、教学团队建设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2名教师(陈红亮、张红霞)评为教授,3名教师评为副教授(杨玉萍、陈晓淼、张秋云),5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韦复华、杜艺、邓陶丽、秦兰、刘峥军),其中韦复华教师已获得博士学位。教师积极参加进修和在职培训,专业教师学历学位和能力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通过校际之间互聘教师,积极外聘基层优秀教师作为本专业教育理论及实验课任课教师(安顺一中2名,安顺二中1名,安顺学院附中1名,安顺九中1名,安顺实验学校1名),外聘教师队伍稳步发展。

3、实践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在十三五期间,化学专业充分利用好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增加化学教法实验室、污水处理实训中心、2个教师科研实验室,购买气相色谱仪、原子荧光分析仪等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在数量和检测手段上迈上一个新台阶。在保证本科实验开出率和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推进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本专业除了拥有实验室及实验仪器设备外,与部分地方中学(安顺学院附属中学、安顺学院职业中学、普定县职业中学、云峰中学、黄果树中学、安顺市第三中学、安顺市第四中学、安顺市第五中学、安顺市第六中学、安顺市第九中学、安顺市安运司学校、二铺中学、关岭县民族高级中学、关岭二中、西秀区高级中学、坪坝县第一中学、实验学校、安顺市民族中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较好满足实验教学及实习实践教学需要。

4、科学研究成果稳步增长 在十三五期间,结合化学专业学科建设、教研、科研进展,做好教研、科研项目申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贵州省科技厅科学技术基金项目3项,省科技厅-安顺市政府-安顺学院三方联合基金11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5项,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2项,研究经费500多万元,发表各类研究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近30篇,核心期刊30余篇。另外,化学化工学院教师指导学生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余项,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与化工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荣获国家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3项,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省级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设计类三等奖1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安顺学院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西南赛区决赛三等奖1项,贵州省第二届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5、课程建设 不断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综合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将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法巧妙融合,增强教学效果。根据高校教育改革对人才培养要求,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参编《物理化学实验》教材。

6、专业资源平台建设稳中求新 依托省级“物理化学重点支持学科”、省级“功能材料与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省级“卓越化学教师培养计划”等平台项目,以创新平台或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构建和扶持一批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创新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通过搭建实践教学网上管理平台等举措,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践教学宣传工作,端正学生实践教学学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建设经验

本专业始终以贵州省教育事业各个时期规划为统领,以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为目标,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着力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道路,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生命线,形成结构合理、适应社会需求的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三)主要问题和原因

本专业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进一步整改,从而全面提高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

1、学科建设有待加强。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政府对学科专业建设投入不够,实验室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2、师资和学术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虽然本专业的中高级教师比例较高,但是还缺乏在业内有影响力的教师,还需要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在某些领域能在全省形成影响力的学术队伍。

3、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研究急需加强。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学院对教师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晋升职称教学质量方面量化指标比例小,教师过多地考虑发表论文和争取科研项目,对钻研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研究课堂教学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大幅减少。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研究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优良学风的形成。

4、虽然本专业的科研项目和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高级别的项目和科研成果还比较缺乏,解决地方经济社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需继续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科研的水平及质量,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5、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不强。化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基础教育研究尚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四、专业建设定位、特色与目标

(一)专业建设定位

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我校化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化学教学及研究能力,具备必备的教育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具有健全人格、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能胜任中学化学教学及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建设特色与目标

以安顺学院师范专业认证为契机,深化化学专业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为主要内容,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将化学专业建设成校内特色鲜明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既定目标,在贵州省同类高校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本科师范专业。争取在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最终在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质量上实现创新和突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五、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人才培养模式

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实现理论和实践、学校和企业、学生和教师以及书本和课堂之间的系统融合。具体如校企合作、合作培养、3+1模式等。

规划期间稳步推进校级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积极申报省级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尤其是实验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建立和巩固化学专业教学实践、实训、实习基地,并进一步扩展实训、实习基地项目建设,努力探索与企业、地方共同培养人才模式,为开展订单式3+1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同时为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专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闯出一条更加符合安顺及周边地区的人才需要和经济发展的办学新路,增强化学专业在培养地方应用型、实用型及复合型人才方面的实力和影响力。

(二)培养方案

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在2018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认真审视专业培养方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化成才的契合度,优化、重构具有特色优势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凸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定位,培养能够适应相关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型专门人才。在新的培养方案中重点对教育理论课、教育实践课、第二课堂活动群进行建设。

(三)课程与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的重点主要是抓好学科专业课课、教育理论课和教育实践课程的建设。确定多层次重点建设的课程(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以五年为周期开展建设。

以贵州省教育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整合,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研究,完善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制定各门课程教学大纲,加强课程建设与社会、教育发展相适应。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完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培养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加强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总结课程建设经验,为申报省、校级精品课程作准备。

在课程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化学专业特色教材建设,促使教学形成特色。按照“彰显特色、争创一流”的原则,鼓励教师结合化学专业和学生特点,编写有特色的、高水平的专业课程教材。加大推进辅助性教材和参考资料的编写,不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

(四)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将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合理设置人才队伍,主要从化学专业的优势学科引进或培养1-2名学术领军人物,形成1-2个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研究方向和学科研究团队;鼓励和促进35岁以下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建设一只专业结构合理、能够形成科研和教研合力的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确保我系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专业负责人与教学名师建设:培养1-2名专业负责人,培养1-2名校、省级教学名师。

专业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五年的建设,力争使化学专业教师队伍规模逐步扩大到40人,学历层次明显提高,高级职称教师人数达到55%,硕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0%,继续加强教师进修和在职培训、学历学位和能力提升等工作。使教师队伍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师生比控制在合理范围,教师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积极培养1-2双师型优秀教师。

(五)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注重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为依托,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加强学生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抓好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6—8个,制定比较完善的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计划等实习文件,强化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完善教育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体系,加强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和考核,突出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六)教学质量保障

1、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依托教研室与教学督导组,严格执行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等保证教学质量的相关教学制度,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2、重视实践环节教学,强化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及实验技能训练。

3、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开展评教评学活动,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听取各班教学信息员(学生)对各门课程教学情况的意见并及时通知有关教师、提出整改意见。

4、本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严格按照培养计划和要求通过教研室讨论制定,并按照计划全部开出。如果有特殊调整的,也要经教研室讨论,做出相应的调整,并报教务处审批。专业主干课都由富有教学经验、有一定科研成果的教师承担。

通过以上监控措施,有效保障教学质量。

保障措施

1、在学校专业课程及教材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建立院级课程及教材建设委员会,制定相关的建设及管理制度,规范化、制度化的开展建设工作。通过经费的投入,保证课程建设等项目的顺利实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把课程建设落到实处。根据学校和本专业课程及教材建设奖励制度,采取一定措施鼓励和支持有教学科研成果的教师将自己的成果编写成教材或专著出版,并定期组织开展专业课程及教材建设的自我评估工作。

2、加强科研管理,建立健全系级科研管理和奖励制度,实现科研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向申报更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目标迈进。通过制度建设,采取自己培养博士、教授双高人才、积极引进重点高校培养的高水平人才、与其他高校开展合作等措施,培育化学专业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学术骨干。加大经费投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会或年会,加强教师的对外科研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以学科建设带动科学研究,突出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重点支持学科特色研究领域,完善学科建设人才结构,逐步形成自己的学科研究特色和学术团队。力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快科研基地与学科团队建设步伐,力求全面提高科研质量和水平,促进科研与教学协调发展。

[ 1 2 3 ]

安顺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地址: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学院路25号电话:0851-32214860/32214237  邮编:561000 Copyright ©  2012-2014 黔ICP09002237号 版权所有:安顺学院化学化工学院